走进天津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在机床设备的轻微嗡鸣声中,国家级技能大师李建国正在带着学生练习五轴加工中心的操作。在他的讲解下,学生们尝试着对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叶轮进行最后的精加工。加工完成之后,这个叶轮就可以装配到内燃机车的增压器上,进行实际生产发挥作用了。
李建国是天津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他扎根职业教育教学一线31年,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拼劲儿,练出了自动化机械加工专业的硬功夫,更言传身教、手把手培养了一支拥有7名全国技术能手和16名天津市技术能手的“金牌”教学团队,服务天津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辐射全国职业院校。他曾带领团队把生产轮毂主轴的误差从0.01毫米缩小到只有 0.001毫米,并将这个精度保持了十年之久。
精度,对于现代化的加工生产来说意义重大。李建国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同样的钢铁以不同精度进行生产,既可以制造拖拉机,也可以制造航天飞机,但显然后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产价值更高。随着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低产能高能耗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逐渐被绿色、高效、高精度的生产方式所替代。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境、加工设备、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技术等多方面的要求都在相应提升,可以说,对于精度的追求贯穿着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始终。对此,学校相应调整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希望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了能跟上时代发展的理论和实操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的提升。我们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里,培育深厚的职业素养,助力提升高超的职业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让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能走得更远。”在塑造人才的同时,李建国还在不断思考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学校把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如何让人才与企业的双向配置度更精准?
他说;“企业是用人主体,我们曾经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把主场地放在了企业里,但是后来发现,由于单个企业用人需求度是有限的,很快就饱和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我们就思考,把主场搬到学校里,成立了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由原来的校企‘一对一’变成了校企‘一对多’,面向更多的企业、更广泛的行业输送人才。在实训中心,学生是在与企业真实生产车间完全相同的环境下学习生产全流程各个环节,从通用技术到个性化培养,大大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
目前,天津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合作企业已经有40多家,涵盖了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大部分机械加工生产领域,先后培养出7名全国技术能手、16名天津市技术能手。该中心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示范窗口,更是传承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如果把实现精度的突破和保持精度稳定相比,李建国认为,克服精度的衰减,保持生产运行的持久稳定更难实现。而托稳人才培养的“精度”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下,李建国决心把根牢牢扎在车间里、讲台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不断书写育人育才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