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天职 - 正文

媒体天职

天津教育报:抢工期、传非遗,天津职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冲刺“开门红” | 新春走基层
 

2月6日7时许,天刚蒙蒙亮,位于宝坻区朝霞街道刘庄村的中药材水蛭高标准养殖与繁育室内设施建设项目现场,阵阵机械轰鸣声响起。天津职业大学驻村工作队的教师们正忙着和养殖户模拟自主研发的“养殖饵料分离池”的使用细节,确认工程进度。

“此时距离水蛭种苗入棚产茧还有40多天,春节前是项目施工的关键时期,马虎不得。”天津职业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庄村第一书记刘源一边忙碌一边介绍,“一些外地工人要回家过年,雨雪天气也要做好预判和防范,只有打出富余量才能保证产业项目的进度,抢工期、扩产能、拓销路,想要在开年后迎来项目‘开门红’,节前基础必须打牢。”

在水蛭高密度养殖棚区,养殖户正在和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循环水系统的组装流程作业,加班加点赶工期,确保工程提前交付。“人工养殖水蛭市场潜力巨大,去年每斤干品价格涨到了950元,几乎每月都有药商来洽谈产品收购,货源供不应求,扩大产能后我们更有信心了。”村里的养殖户张学剑告诉记者。

据了解,2021年之前,土地租金是刘庄村集体经济的唯一收入来源。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天津职业大学发挥职教人才与资源优势,开展一村一策扶持工作,盘活村庄闲置坑塘资源,同张伯礼院士团队负责的中药质量保障项目共建,通过与村党支部共建一堂“养殖技能课”、共养一块“水蛭试验田”、共享一个“中药产销平台”,在刘庄村、小北台村及周边村庄开展了宽体金线蛭中药材养殖产业项目,为村集体赋能增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养殖基地从1处发展到4处,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效应与长线收益充分体现。当前,养殖基地每亩利润超过25000元,对口扶持的两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首年就实现了“开门红”,由10万元跃升至38万元,以点带面,联农带农的产业范式逐渐形成。

“区、校、街、村四方联动下,我们心怀‘匠人’精神,抓党建、强文化、兴产业,让大家真正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甜头。今年我们会继续培育龙头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强联农带农兴农能力,有了目标,大家干劲儿也更足了。”谈起下一步工作打算时,天津职业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小北台村第一书记徐光辉和队员刘以倩都显得信心满满。

队员们介绍到,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外,驻村工作队还挖掘了村庄皮影特色,建设了非遗传承基地,开展了“非遗校本”课程、“寻找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研学”等多种形式的传承与保护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自编的“垃圾要分类”“遛狗请拴绳”“预防电信诈骗”等皮影课程不仅走入了宝坻区中关村等多所小学课堂,还走出国门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交流,代表天津参加全国职教周乡村振兴板块的展演,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推动了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春节将至,工作队成员们仍在紧锣密鼓地组织村庄非遗传承人编写新的剧本、排练民俗演出、录制皮影拜年短视频,希望通过村庄中到处升腾的“烟火气”与村民们洋溢的“忙碌劲儿”来传递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让百姓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责任,也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乡根和归属。

关闭窗口
滚动搜索
联系方式